核心提示
这是零时差中国科创版图即将重构的一个微观切片。重庆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打造“六区一高地”,西部即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庆战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科学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突围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
这是零时差中国科创版图即将重构的一个微观切片。重庆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打造“六区一高地”,西部即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庆战内陆开放国际合作引领区、科学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区、突围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实验室到术转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工厂美丽中国先行区和新时代市域党建新高地。化革对于西部科学城而言,零时差需要推进辖区内的西部高校和实验室进行高质量的技术转化,助力重庆走上一条内陆城市攀登全球价值链的重庆战全新路径。重庆大学的科学预算总收入破百亿元2025年3月18日,宁波东力公告称,突围拟与重庆大学签署《技术开发合同》,实验室到术转拟就机器人关节及对构齿轮技术应用开发项目展开合作。工厂公司拟筹划设立一家合资公司,主要从事机器人关节精密减速器研发、制造、销售等业务。2025年3月26日,迪安诊断公告称,旗下杭州医策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联合发布诊疗级多模态病理大模型——“灵眸”,这标志着双方将在AI赋能智能肿瘤学领域展开深度合作。重庆大学的校企合作,无论是深度与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这形成了良性循环,校企合作项目的收入,让重庆大学的资金实力日渐雄厚,能够更大规模地投入到科研当中——2025年,重庆大学预算总收入为106.27亿元,较2024年的87.14亿元,增加幅度为21.95%。重庆大学在多个场合公开宣称,要全面融入西部科学城建设,推动建设重庆大学科学中心,培育建设超瞬态实验大科学装置,推动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智慧城市研究院、数字人文研究院等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展开全文重庆医科大学的风头不遑多让。2025年4月下旬,媒体报道称,张泽民院士已经担任重庆医科大学校长。稍早之前,张泽民院士团队牵头多家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发表的一篇名为《Asingle-cellatlasrevealsimmuneheterogeneityinanti-PD-1-treatednon-smallcelllungcancer》的论文中,张泽民院士的工作单位已经标注为重庆医科大学。张泽民院士正当壮年,他已经在《Cell》和《Nature》等期刊发表几十篇论文,在中国计算癌症生物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的多个方向上都是开拓者、引领者,他的到来,有望让重庆医科大学的科研实力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重庆医科大学在校企合作方面,也有丰硕成果。2025年4月7日,北京左医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联合推出了新一代儿科“AI家庭医生”,这一产品上线受到了数千位家长的好评。据了解,这款产品通过端到端构建的AIAgent,结合国内首款适配大模型应用的儿科循证知识库,不仅可读懂文字、识别检查报告,还可根据需要自动推荐患教视频、提供预约挂号等服务。实验室的集体大爆发西部科学城聚集了大量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在技术转化方面呈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之势。金凤实验室是首家重庆实验室,已建成8个高能级科研平台,拥有超4000台套仪器设备,建成国内最大脑胶质瘤多模态数据库,有300万份数据,取得13项原创性成果,并获批2项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025年4月17日,由金凤实验室主办的智慧病理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会上,正式宣布金凤智慧病理中心启动建设。金凤智慧病理中心在做一项非常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它要实现病理诊断精准化、治疗决策普惠化和学科发展均衡化,从“经验看病”向“智慧算病”跨越。2025年4月27日,嘉陵江实验室正式揭牌,这是继金凤实验室之后,第二家由市政府批准挂牌建设的重庆实验室。嘉陵江实验室将重点开展数智基座、关键部组件、仪器和光电芯片、智能机器人、特种智能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装备7个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自2023年谋划筹建以来,嘉陵江实验室已聚集超过200名科研人员,建设了智能机器人等6个科研平台。西部科学城还有一批顶级的研究院,也在陆续涌现技术转化成果。先来看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2025年3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获批。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总数超过80人,其中硕博学历人员占比超过了50%,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和企业的合作是非常紧密和深入的——2025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重庆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重庆首讯科技公司,正式发布了重庆首款智能数据分析平台“兆言·问数R1”,可精准分析用户包含多步骤、多条件的复杂分析需求。再来看中子科学研究院。中子科学研究院即将大显身手,它们准备在重庆高新区巴福镇建设9栋楼,包括大型科学装置厂房、中子制药厂房、中子治疗厂房、研发生产厂房、运维服务中心及中子科学研究院。目前,中子科学基地项目的1号楼主体结构已经全面完工,其余楼栋正在按计划推进,园区整体建设预计2025年底完工。届时,中子科学研究院能够提供大量的技术转化,比如,它旗下的国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与重点医院合作共建中子医学中心,推动中子治疗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福音。最后来看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2025年3月26日,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发布了成立四周年的数据——它扎根西部科学城,已经孵化出北太振寰科技公司、溟坤数科智能科技公司、智医存内科技公司等10家企业,累计承接纵向课题30余项,横纵向累计签约收入超亿元,业务合作单位逾百家。其中率先融资成功的“北太天元”国产科学计算软件估值数亿元,服务300余所高校及航空、汽车等关键领域。重庆的科创崛起之路对于重庆而言,科技创新的意义重大。重庆不缺GDP,缺的是有质量的GDP;重庆不缺传统工厂,缺的是以实验室为驱动的创新工厂。这正是重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重庆提出要建设“六区一高地”,重中之重是争当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当中国的产业分工停留在“沿海研发+内陆制造“的布局时,重庆希望用创新来重构规则,实现“内陆研发+内陆制造”,助力西部的高质量发展,让更多西部的人民不用背井离乡地前往沿海打工。作为重庆科创的排头兵,西部科学城自2020年横空出世以来,一直是把“科创”放在首位的,它组建近400人的“科创经纪人”队伍,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供需对接、转化、孵化、融资发展等提供服务。在一些经济学者看来,西部科学城很好的利用了“后发优势”,它通过建立“前沿研究-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三级孵化体系,打通了技术转化路线,让高校和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为内陆城市的产业崛起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重庆这座曾以火锅和山城闻名的城市,正在用最硬核的方式来证明:创新不是地理的馈赠,创新是打造好研发体系后的产物。即使是在中国内陆地区,同样能够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创新力量。